中文|English
您所在位置:首页>>新闻>>世界信息要闻
黄平:“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黄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所长、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长

   经过五年,“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变为“一带一路”建设。报告最早提出的是“倡议”,现在已进入建设阶段,由大写意进入了工笔画的要求。一带一路由倡议进入建设,进入工笔画,建设就要落实、落地,要当地人民有获得感。
“三共”原则彰显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共商是从一开始就一起商量规则,不是大国霸权,抑或强权政治,更不是帝国主义来强制性制定规则。共建是要有一个参与式、开放式、包容式的过程,共同建设完成一个项目或工程,包括解决就业问题。最后才能完成真正的成果共享。


01 跨越风险
  “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众多,其经济、宗教、政治环境,以及外部环境较复杂,存在很多风险。要行稳致远就要规避风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还有很多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中国“走出去”的重大项目在国外存在的风险很大。而合理规避风险的措施是调研先行,要充分了解“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需求、体制、发展阶段,及当地政治、宗教、文化等相关情况。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主要是对当地进行社会科学调研,实地调研,包括个案研究,大数据分析,或借助二手、三手的资料。
      同时,企业作为“走出去”的主体,要把握住机会。中欧小国和我国比经济体量很小,但有它的优势和特点。让地方和地方合作起来,企业和企业合作起来,对接优势。
 

02 法律保障
   不管去哪里投资,去哪里经商、贸易、基础设施、教育合作,要学会利用当地法律。目前高校应当在语言基础上,首先做到对商法、贸易法、投资法进行研究。如果对当地法律不熟悉,将无法顺利开展项目。
 

03 舆论配合
 如果舆论颠倒了好的项目,后面再去澄清也将很难改变第一印象。舆论配合不只是要有国家的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也要侧重当地人对项目的看法。
       企业“走出去”不再是个人行为、不再是个人探险。“一带一路”有国家在做后盾。同样,民心相通也很重要,每个公民都是民间外交者。国家实力和国家主权是国家后盾,有国与国公约、协议、备忘录来保障,而民心相通就是智库、研究机构,包括旅游者和经商者之间的来往互通。民心相通是要相互学习、文明互鉴。要在“共”上多下功夫,首先是利益共同体,第二是责任共同体,最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04 网络平台建设
       为了“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有更多时效性和行稳致远的项目,要抓住网络建设的时机。今天不再是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而是网络化的时代,要学会创造1+1大于2的效应。同时进行新型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的建设,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利用网络优势发现一个新型的平台,而为中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智库建设要在机制上打破原有单位屏障,部门屏障、行业屏障。
(本文整理自第三届中国一带一路博士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