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学术研究
张耀军: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内容摘要

张耀军: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目前是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处单位(中联部)、金砖国家智库合作秘书处单位(中联部)、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单位(外交部)、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成员(新华社)。作为新型智库,研究院以“一带一路”研究简报、“一带一路”蓝皮书、“一带一路”论坛、“一带一路”课题等形式重点服务中央和国家部委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领馆。连续多年被国家信息中心、南京大学与光明日报评定的一带一路智库研究前5名。
China Academy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the secretariat of B&R Think Tank Cooperation Allianc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and the secretariat of BRICs Think Tank Cooperation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Meanwhile, the academy is a council member of China-CEEC Think Tanks Network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China), as well as a member of the B&R international think tank cooperation committee (Xinhua News Agency). As a new type of think tanks, the academy mainly serves Central and State Ministries as well as embassies and consulates of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The academy, has been consecutively rated as one of the top 5 of B&R think tank research by State Information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and Guang Ming Daily.
作者简介


张耀军
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人文与外交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波兰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从事数字丝路、人文外交研究。


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每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气质各不相同,世界文明呈现丰富多彩的多元图景。当前,维护文明多样性仍然是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促进文明多样性则有助于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文明多样性是各国文化的多态表达


       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本质属性。如同生物多样性构成大自然的多彩多姿一样,文明多样性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不同人群对世界认知和自我文化认同的多样表达。1998年11月第5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2001年为“联合国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年”。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把“文化多样性”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其发展规律受制于所依存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文化的差异,进而形成全球文明的多样性。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都蕴含着人类发展进步所依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常态标识


      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交织而成当今世界人类文明画卷。文明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促进文明多样性是保障基本的人文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以丝绸之路为例,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古丝路穿越不同地域、多种民族、多个宗教、多维文化,正是文明多样性促进了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形成与发展,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明选择,注入强劲的生长动力。时至今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跨越文化差异,倡行文明交流互鉴,正在形成一条多元文明深入对接的人文大通道。“一带一路”文明之路以维护文明多样性为核心,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抓手,符合世界文明发展走向,孕育着人类文明未来的前进方向。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因为只有存在多样性,社会才会生发活力和竞争,多元主体之间才会有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契机,才能互为取长补短。人类社会始终是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遇相知而迸发的动力中探寻前路。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文明多样性才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才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难题的文明途径。

文明多样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支撑力量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从全球文化格局视角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多元文化凝聚而成的最大公约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在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而倡导和展现人类文明多样性,则是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有的逻辑理路和历史担当。文明多样性要发挥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需要各方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让各种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从而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文明多样性是衡量国际文化秩序重塑的重要标尺


      文明多样性本是世界文明的“原生态”,保持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丰富性,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成为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文明的多样化追求,需要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则下进行,而这种秩序和规则需要通过国际社会广泛协商而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历史事实也一再表明,强加于人的文化难以持久,违背民意的文明移植注定失败。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说,“人类团结不是全球均一,而是多样联合,我们必须学会欣赏和容忍多样性、复和性和文化差异”。尊重世界文明异质性,守护人类文化多样化,在维护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交流互鉴,既是发展一国文化的内生要求,也是重塑国际文化秩序、实现世界文化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促进文明多样性的崭新平台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不同文明之间“是冲突还是对话、是对抗还是合作”已成人类文明发展重大关切的当下,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为解答这一时代之问指明了方向,体现了中国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责任担当。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也成为汇聚亚洲文明、凝聚亚洲共识的盛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同时,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也是“一带一路”文明之路建设的积极尝试,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搭建新的人文交流平台,进一步丰富共建“一带一路”人文内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章于2019年5月17日在人民网-理论频道发表)